【记者】戴甜甜 【通讯员】林荫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赵飘飘。
水美稻香·湾区粮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基本完成,S266沿线环境风貌得到根本改善,全县85%的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封开坐落于两广门户之地,也是西江进入广东的第一站。
图为位于贺江碧道画廊旁的封开县江口街道台洞村。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开,封开县的旅游经济也由此更上一层楼,2023年,封开县的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0%和98%。2023年,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入选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获奖励资金1亿元。近年来,封开县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封开杏花鸡 《封开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4年,封开将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一猪一鸡三棵树和莲都山羊产业等特色农业产业,深化杏花鸡12221市场体系建设,推动越秀农牧生猪养殖一体化(二期)动工建设、粤宏康杏花鸡养殖项目达标达产。
2023年,封开县越秀农牧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粤宏康杏花鸡养殖项目进苗投产,广东封开杏花鸡高质量发展大会盛大举办,杏花鸡两馆一中心建成投用,全县生猪、杏花鸡存栏分别增长25.5%、17.6%。不仅如此,封开县坚持挖潜资源禀赋,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做强,现代产业布局加快成形。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副总领事王俊超在会上发言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副总领事王俊超对新西兰粤商会在推动广东农产品进入新西兰市场的关键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也是工业化、标准化的中国农产品进入新西兰2月20日,新西兰粤商会在奥克兰举办龙年迎春晚宴暨广东年菜新西兰首发品鉴会,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同时在促进广东与新西兰在文化交流及经济合作方面迈出重要步伐。他感慨道:作为一名新西兰人,我非常荣幸能品尝到广东年菜。本次活动组织策划者,新西兰粤商会汪家正会长表示:广东年菜进入新西兰,既是中国美食,还是中国美食文化、中国文化进入新西兰。
他强调,粤商会在促进两地经贸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首批在新西兰上市的佛跳墙产品仅一天就迅速售罄,广东年菜产品在新西兰广受欢迎。
新西兰粤商会副会长、天天食品董事长黄凤霞女士说道。也是工业化、标准化的中国农产品进入新西兰。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更有信心了。活动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海关、广东省贸促会、南方航空、云食界、品珍等众多单位支持。
这是广东年菜首次亮相新西兰市场,是两国在农业贸易领域合作的又一新进展,为广东年菜开拓海外市场打开新局面。广东年菜在新西兰广受青睐 2月4日,广东年菜出口新西兰,年菜经济迎来2024年开门红,拉开了广东年菜进军国际市场的序幕。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副总领事王俊超、经商处主任王燕、领事王程光,以及新西兰中国商会会长祁军、新西兰中国贸易协会执行董事Jeff Shepherd、独立毛利法定委员会主席David Taipari等近百位政商界人士出席活动。粤商会要以此为切入口,组织更多的家乡名特优新农产品走进新西兰,并争取通过新西兰走向全世界。
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奥克兰分会主席Michael Dawson第一次品尝到广东年菜,并大加赞赏 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奥克兰分会主席Michael Dawson先生在品鉴会中首次品尝广东年菜。预制菜让我们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品尝到那份独特的中国年味,感受到家的温暖。
以新西兰为起点,广东年菜将继续向世界市场进发,步履不停向世界展示广东丰富的饮食文化。汪家正会长告诉记者,日前,新西兰粤商会一班人拜会了农业农村厅,在陈东副厅长的指导支持下,粤商会正在谋划广东年菜出海的品牌、标准、模式体系建设,策划推进中国预制菜(新西兰)产业园建设。
她表示,未来,天天食品将全力投入预制菜产业发展,促进广东年菜开拓新西兰及周边岛国市场,为海外华人提供更多品质优良、味道地道的中国美食。天天食品董事长黄凤霞参加活动并讲话 年菜,是中国节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意义。【记者】李嘉镓 【通讯员】新西兰粤商会 【图片】受访者提供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李嘉镓。新西兰粤商会会长汪家正为广东年菜上市新西兰感到自豪 作为新西兰粤商会,我们能为搭建平台,拓展渠道,让家乡的美味佳肴走进新西兰,走上新西兰千家万户的餐桌而特别开心。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副总领事王俊超在会上发言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副总领事王俊超对新西兰粤商会在推动广东农产品进入新西兰市场的关键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粤商会助力家乡农产品出海,广东省人大黄楚平主任、叶贞琴副主任一直关心指导,期待粤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一定不辜负信任,把出海之路开拓好。
这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美食,也拉近了我们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中山市水产养殖业正在广东省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开花结果。
模式选择、尾水排污、水稻选种……渔稻联作模式一路走来,少不了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三角镇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的支持。黄锦来说,在渔稻联作模式早期,大家都没有重视排污频率,经常导致氨氮氧盐含量过高,模式因而失败告终。
但不断地尝试与试验,黄锦来及研发团队终于发现,及时排污是渔稻联作模式的关键。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备受社会关注。
2023年4月,华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基地和中山市三角镇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渔稻联作试验基地揭牌仪式举行,进一步深化渔稻联作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动、科技帮扶,双方今后将继续就渔稻联作模式研究和应用示范开展深入合作。作为水产养殖大市,2022年4月起,中山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菜篮子保障能力工程,市内各镇街根据养殖模式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稻渔种养等尾水治理模式,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生鱼、水稻有条不紊地恣意生长着。那么,重量在3两左右的生鱼,从何而来?黄锦来把目光投向生鱼养殖散户。
闭环的生态循环系统使得渔稻联作模式不能施加任何除草剂、化肥和农药,以保证每个养殖、种植流程的质量安全。黄锦来表示,接下来,将朝着陆基养殖车间年出鱼60万斤、水稻年亩产1500斤的目标前进,提高渔稻联作模式的经济效益。
从养殖散户手中将生鱼收购养殖,一能实现规模较大的标准化养殖,利于生鱼加工行业的发展。其中,三角镇的渔稻联作模式,便是中山市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的全新尝试。
二能带动当地生鱼养殖户增收,起到联农带农的作用。【统筹】苏若晶 黄帼蓉 高永彬 【记者】朱洁珊 陈思蓝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常秦。
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叶树才说道,水稻和鱼类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渔稻联作模式既能处理好尾水问题,又能生产出优质的生鱼、水稻,带动生鱼养殖、水稻种植产业兴旺,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实施意见》第十九条。除了产量,还要抗病毒,防病害,几造来回之后,发现最适宜的品种还是‘稻香二号,最高能达到650斤每亩。
走进生鱼产业工厂化养殖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几个养殖大圆桶,每两个大圆桶间就有一个自动喂养机,以及一台有着各种显示屏的机器。发展前景广阔 政企合力助推渔稻联作 三角镇有稻田面积4000亩,试设想,这4000亩稻田都与生鱼养殖车间结合,构成渔稻联作模式,则能实现年产40万斤优质水稻、12吨绿色生态生鱼。
黄锦来带记者参观渔稻联作模式的水稻田。黄锦来说,创新尾水治理模式能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消耗,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目前,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为渔稻联作稻米申请了渔稻米商标,还设计了专有包装,品牌化销售道路俨然成型。其中,有八方面工作部署涉及渔业,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就是其一。